注册 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建设网
您的位置:行业动态 >> 《马鞍山市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
《马鞍山市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
2024/12/02 13:21 来源:建设网
0


  建设网 这场改革,不仅是土地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次有力实践。

  这场改革,不仅是对传统土地管理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一次积极回应。

  日前,《马鞍山市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这标志着马鞍山“标准地”改革推出3.0版。

  回眸来时路,风雨映初心。3.0版“标准地”改革有哪些新变化?这项改革将为马鞍山带来什么?

  改革春风
  万物,因动而生长,因变而完善。
  所谓“标准地”,是指在完成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规划建设、经济效益、产业发展、能耗和环境等指标出让国有建设用地。
  简而言之,“标准地”就是带着一系列预设标准和条件的土地出让方式。工业用地带着指标出让并非新鲜事,但配备上能耗标准、环境标准并不容易。那么,为什么要让土地利用的全过程监管服务链前置呢?

  从部署上看——
  “标准地”改革的落实,一方面,要求政府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水平,为企业拿地和工程项目建设节约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全面推行“区域评估”制度,缩减企业在工程建设项目上的审批手续。

  从发展上看——
  “标准地”改革是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一方面,政府在土地出让时通过相应的控制指标来明确规范企业拿地的限制条件;另一方面,配套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低效产业用地整治。
  事实上,“标准地”不只是“地”,更是土地利用的全过程监管服务链。“标准地”改革势在必行。

  砥砺前行
  作为安徽省“标准地”改革唯一试点城市,2020年3月,马鞍山市先试先行、率先破题,启动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为“待嫁”宗地增设亩产税收、能耗和环保等一系列“门槛”,要求带地一起出让,“明码标价”让项目“进门”。
  总投资20亿元的全市首宗“标准地”中电泰日升精密结构件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210天;总投资15亿元的蒙牛鲜奶项目,从主体工程开工到竣工投产仅6个多月……2021年,马鞍山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出让全覆盖。
  2021年12月,马鞍山出台《关于马鞍山市深化“标准地”改革(2.0版)的实施意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事前做评价定标准、事中作承诺定服务、事后定政策强监管”三个阶段,围绕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的“三即”目标,通过细化十二项工作措施,以更灵活有效的打法、步法,逐一破解改革中的16处难点堵点,打造马鞍山“标准地”改革2.0版。
  从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马鞍山“标准地”改革,体现了改革的深化与创新。
  这一改革不仅提升了项目审批和建设效率,还推动了精准供地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此外,“标准地”改革还优化了营商环境,实现了招商引资“结硕果”。
  总体来看,马鞍山的“标准地”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制度革新。
  它颠覆了传统的供地模式、服务模式和招商模式,实现了政府按标出让,企业对标拿地,审批制改为承诺制,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了土地供应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
  2022年,马鞍山共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139宗9794亩,实现了工矿用地“标准地”出让全覆盖。

  推陈出新
  与“标准地”改革2.0版相比,新出的3.0版又有哪些亮点?
  概括来说,主要通过实施五个“标准+”,完善“用地储备仓储化、项目供地模块化、建设监管智能化”。
  在推动“标准+”用地方面,马鞍山创新推动服务环节前延,紧密衔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用地报批前期征求各部门意见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项目前期策划生成相结合;推动项目与用地协同审查,招商阶段同步落实项目能耗、生态容量、用地用林等指标;推动项目用地模块化,推行不动产单元代码“一码关联”试点做法,探索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库。
  在实施“标准+”储备方面,马鞍山进一步丰富土地储备机制,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充分应用,依法依规简化相关审批流程;完善指标体系建设,实行动态调整,因地制宜制定“创新水平、研发投入占比、品牌、人才”等个性化指标;实现用地储备仓储化,对纳入年度供应计划的待供“标准地”用地全部实行“三净地”收储,预赋指标。
  在完善“标准+”配置方面,马鞍山提升定制化服务举措,推行“带方案挂牌+用地清单制”,积极探索“标准地”应用场景招商;创新“标准地”混合供应方式,鼓励工业项目“标准地”与研发、办公、商服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混合供应,共享服务设施;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
  在优化“标准+”审批方面,马鞍山进一步优化拿地后服务举措,总结推广“四证齐发”经验做法,创新实施“规划设计方案一件事”,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简化施工图审查程序,推进综合窗口建设,整合咨询导办、帮办代办功能,推广统一组织、限时办理的并联审批和联合验收。
  在深化“标准+”监管方面,马鞍山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后监管,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用地、施工、验收全过程“多测合一”;利用三维模型勾画“标准地”用地红线、建筑红线,明示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等接入口,将“规划技术标准”约束通过数字化立体空间影像展现;搭建“标准地”全流程监管平台,实施项目“承诺+践诺”全生命周期管理。
  3.0版“标准地”改革,正以“标准+规划”的精准布局,勾勒出土地利用的宏伟蓝图;以“标准+审批”的高效流程,缩短项目落地的时间轨迹;以“标准+监管”的严格把控,确保建设过程的规范有序;以“标准+服务”的贴心关怀,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以“标准+信用”的诚信体系,筑牢政策执行的坚实基石。

来源: 马鞍山日报

      
分享到: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