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建设网
您的位置:行业动态 >> 《马鞍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即将施行
《马鞍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即将施行
2023/12/25 14:08 来源:建设网
0

  建设网 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马鞍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具体细则及制定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该《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的颁布施行,对马鞍山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保护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市住建局副局长吴道文介绍。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时有“弹性”,会“呼吸”,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2021年6月,马鞍山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后,从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技术支撑、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构建了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全过程管理和运行体系,但马鞍山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尚存在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明确、规划管控环节尚存薄弱、运行维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细化各部门职责和分工,明确相关流程和要求尤为关键。

  据介绍,《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马鞍山市的城市本底特征,明确提出“建设长三角滨江多雨工矿型海绵城市”,要求有关部门围绕这个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对工矿企业的海绵建设责任提出要求,彰显马鞍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特色定位。

  《条例》共6章30条,分别对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政府职责、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保障监督等内容作出了规定。

  首先,从规划这一“源头”出发,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均要落实海绵城市指标要求,建立控制性规划与海绵城市指标管理体系。城市道路、绿地等专项规划,应当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衔接。将海绵城市指标纳入相关规划和审批环节。

  其次,《条例》明确,以“海绵”为城市做“加法”,确定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类别的海绵要求,对新城区的要求是“海绵+”,老城区的要求是“+海绵”。针对城市新建区域,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全过程管控;针对城市已建区域,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水体统筹治理为重点,结合城市更新、园区改造、环境提升改造、河湖水系保护,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条例》坚持从“全链条”控制质量,从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工程建设、验收管理等各环节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同时,明确了运维主体、运维职责和运维资金。

  此外,《条例》强调,马鞍山市将从资金保障、人才支持、宣传保障、信息化建设、目标考核等方面,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从信用管理、社会监督等方面,督促经营主体依法开展活动,鼓励社会公众开展监督。

  据悉,在《条例》制定过程中,马鞍山市充分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使其更接“地气”、更有可操作性。先后通过座谈会、线上征求意见等方式,向人民群众、行业协会、企业、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方面征求意见,通过立法协商听取政协委员意见,通过代表座谈听取人大代表意见,着力将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为立法成果。同时,《条例》还体现了“小切口”立法,聚焦具体问题,针对问题设置相应条款,条文精简,文字精炼。此外,针对特殊项目难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情况,《条例》中明确授权市政府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豁免清单,对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作出通用指引,不新设行政处罚,不增加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和责任。

  海绵城市系统化全域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马鞍山市正在探索走出一条聚焦滨江多雨工矿区域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与韧性。《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构建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三位一体”的海绵城市制度体系,更加明确在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工作职责,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常态化整体推进。《条例》的颁布和出台,是马鞍山市努力探索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又一实践,对于提炼、固化马鞍山市海绵城市的实践经验,提升海绵城市制度效能,规范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可推广的马鞍山经验,具有重大意义。

  马鞍山市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总体成效
  作为滨江城市,马鞍山市依水而生,因钢而兴。长江过境,梅雨季节绵长,汛期内河排涝能力易受长江水位顶托,导致内涝风险增加。因长江大保护的要求,入江口排水水质标准高,工业厂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亟待加强。
  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是马鞍山市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的重要内容,是马鞍山全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重要举措。目前,马鞍山市正围绕“排水防涝补短板、城市更新+海绵、矿山修复+海绵”三大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努力让广大市民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01
  一是补齐城市内涝治理短板。马鞍山市以问题为导向,识别源头、过程、末端、应急、管理五大系统的薄弱环节,结合本市滨江多雨工矿的特征,综合利用城区水系调蓄挖潜、废置矿坑调蓄修复、外江水位衔接等措施,构建蓄排平衡、洪涝协同的“源头减排、过程畅排、末端控排、应急智排”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目前已经消除菊园路、葛羊路等7个历史内涝点,全面实施河湖清淤工程,新增末端调蓄量70万方,水安全韧性显著提升。

  02
  二是推动城市更新+海绵。马鞍山市结合近期重点城市更新区域,例如G205国道周边城市更新、雨山湖周边区域城市更新等,在城市更新中全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品质。比如在烟墩山公园、建桦园、珍珠西园、口袋公园等项目中,充分采用透水铺砖、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将雨水通过周边地形汇聚于花园中,不仅能够净化雨水,还能在下大雨时发挥一部分调蓄功能。

  03
  三是实施矿山修复+海绵。以向山片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切入点,按照“山水不入管、泥水不入河、酸水不入城”的原则,通过在矿山修复、水系整治、道路改造等项目中增加海绵城市技术要求,充分发挥矿坑源头调蓄能力、恢复和提升采石河、洋河等河道因水土流失和淤积而丧失的行泄能力、削减矿区雨水径流对下游的污染,增强了城市排水安全,减轻内涝灾害,提升了城市水环境品质。
  自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来,马鞍山市城市面貌已悄然发生变化。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只见干爽整洁的道路旁,砂石、植物缓冲带、环保雨水口等各类设施因地制宜地渐次设置,雨水不再是“包袱”,城市变得“会呼吸”…… “海绵城市”建设让马鞍山愈发美丽宜居。
  截至目前,全市174个海绵城市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一大批海绵城市工程落地实施,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同时,不断刷新了城市颜值。马鞍山市已经累计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48.51平方公里,占马鞍山市建成区面积比例的46.4%。
  水韵诗城,城水共生。接下来,马鞍山市将锚定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继续积淀开拓,全力推进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与达标片区建设,助力马鞍山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幸福之城、宜居之城。

来源:马鞍山发布


      
分享到:  0


  相关文章